中国传真新闻社消息:“追远”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祭祀祖先、祭祀父母,所以在古代,家家户户都有祠堂,祠堂里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每到春秋祭祀的时候,全家的人召集在一起,除了行这些礼仪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讲述祖先的德行,也就是要念念不忘过去父母祖先的功德。他们对国家民族有什么贡献,要常常地思念、常常地追怀,这样祭祀的时候才更加能够显示出诚敬之心、思慕之心。所以我们对自己家族的历史就不能够不了解,如果对自己家族的历史都不了解,就表示不出恭敬之心,这也是一个人忘本的表现。
除了祭祀之外,追远还有一个重要方式,就是修家谱。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家谱,而这个家谱每一年都要修,叫修家谱。比如说这一年之中,有哪些人过世了,哪些人出生了,每一年都要整理一次。而一个人一生的行迹,也就是他对国家、民族、人民的贡献,也都以简要的方式记载在家谱之中。所以有了家谱之后,就让我们知道自己的远祖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原因到这个地方来定居的,一共传了多少代,历代祖先对这个地方、这个国家有什么贡献、有什么德行。这才称得上是追远。
什么是家谱,一般来说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书。家谱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表,主要记载你从哪来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主要记载你是谁,在家谱中的排位问题。第三部分是附录,是对前两部分的有效补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有每个朝代的历史,而且修史是朝廷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么说来,家谱就是一个姓氏的历史。故可以这么说:国有史、州有志。而家有谱。它也许会比一个朝代还要长,最著名就是孔氏家谱,绵延至今。
人到一定年纪肯定会问自己:我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历史观问题。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也只能是家谱了。我们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根的文化,寻根问祖,血脉传承都是我们骨子里的东西。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树高千丈,叶终是要归根的。由于近代以来的动乱,我们当代人已经有很少人能记起三代以前的东西了,这是不应该的。古人还有句很重的话,“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就说我们人类和禽兽最大的区别就是对血缘传承的重视,如果忘记祖先,忘记血脉,那与禽兽何异。而家谱定下来的家训家规,则是一个家族的灵魂,比如颜氏家训等等,虽历经千年,但仍有其现实意义。
家谱的重要意义就是传承,血脉的传承,品格的传承,文化的传承。一个家族的建谱续谱乃至近些年热起来的重修家谱,都是体现一个家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时刻。家国天下事,家是基础,国是大家的国,只有家族团结,国家才会团结,这是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家谱,也是为什么必须有家谱的原因。对家谱的尊重,就是对祖先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修家谱有什么好处呢?
《礼记》上说“不娶同姓”,这个礼要求不娶同姓之人,所以恭修家谱就发现,你的父母就是两个姓,然后再往上去推,他的父母也是不娶同姓,那都是两个姓。这样以此类推,推到上面去之后,你就发现其实所有的姓都是一家人,中华民族确实是一家。而把这个家谱推上去之后,你就发现不是炎帝的子孙,就是黄帝的子孙,所以我们称为炎黄子孙,这个一家人的观念才有了。所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这绝对不是形容,通过修家谱才看到确实是一家人。除了培养这种一体的观念之外,就是要学习祖宗的德行。在春秋祭祀的时候,家谱之上都记载着祖先的德行,哪朝、哪代、哪一个时候,出了哪一位有德行的祖先,他对国家、对人民有什么贡献。我们作为他的后代子孙,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不能因我们的行为给我们的祖先抹黑。
修家谱的意义何在?
家谱,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
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碰到的结果。孩童期间,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以后,关心的是我的先人是谁,为何糊口在这里?而能精确、清楚答复这个结果的,只有家谱。
寻根留本,承前启后
先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通知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便可以或许追根溯源。
敦亲睦族,凝固血亲
一个家族可以经过过程多种编制构成凝固力,然则修谱建谱是最有凝固力的路子。先人觉得,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传染。
治家齐国,教化子孙
家谱中包含的很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平易近族几千年优良传统文明的精华。如敬父母、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流、戒打赌、戒朴实、戒懒惰、戒酒色、戒淫逸等。有的家谱中记录有晚辈族人们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进修、昂扬拼搏的榜样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儿女遏制人生教育的活泼教材。清代大儒章学诚曾说:“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志一也。”家谱、方志、国史是三位一体、互为补充的关系,三者之间缺一不可。宋代程颐道:“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家谱的修撰关乎世道人心的变迁,关乎民风良俗的形成,不可不引起重视。而在传统中国,家谱的修撰有着三层含义:慎终追远、辨别士庶、区隔夷夏。
慎终追远
中国的谱牒之学至诞生之日起,就有着喜欢追溯到炎帝、黄帝的传统。在时人的思维逻辑和意识观念中,历史越悠久,则血统越高贵,门第越显赫。《南史》卷四九《刘杳传》曰:王僧孺被命修谱,访杳血脉所因。杳曰:桓谭《新论》云,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斜上。以此推之,当起周代。僧孺叹曰:可谓闻所未闻。
刘杳牵合历史资料,裱糊传世文献,得出自己的血脉始祖源自周代,这让当时的通人王僧儒哭笑不得,只能感慨一声“闻所未闻”。
不仅如此,当时之人为了显示自己的血脉高贵,多有冒充世族之举。如傅玄《傅子》说:宁以丧乱之际,世多妄变氏族,违圣人之教,非礼以明姓之意,乃著《氏姓论》。
“妄变氏族”一事指的是东吴尚书仆射是仪。是仪,本名氏仪,字子羽,北海郡营陵县(今山东昌乐)人。因为被北海相孔融嘲笑“氏”字是“民”字无上,所以改姓“是”。对于是仪改变姓名一事,历来多有批评,如徐众说到:古之建姓,或以所生,或以官号,或以祖名,皆有义体,以明氏族。故曰胙之以土而命之氏,此先王之典也,所以明本重始,彰示功德,子孙不忘也。今离文析字,横生忌讳,使仪易姓,忘本诬祖,不亦谬哉!
姓氏是祖宗的赐予,是显明根本、彰示功德的所在,是仪因为名士孔融的一言,就改变自己的姓氏,在徐众看来,属于数典忘祖的行为。
《汉书萧望之传》颜师古注:近世谱牒,妄相依附,乃云望之,萧何之后。追次昭穆,流俗学者,共祖述焉。夫缵侯,汉室功臣,名高位重;望之巨儒硕学,博览古今,若其相承,何以后之史传不详?《汉书》既不序论,后人焉所取信?不然之事,斯可讥矣。
颜师古指出,在唐代的谱牒中,将萧望之依附为萧何的后裔,这是滑天下之大稽的行为。在颜师古看来,萧望之为一代名相,与汉初“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的萧何相距不到百年,若是真有血缘关系,怎会不见史传记载?
辨别士庶
因为存在着冒充姓氏的行为,为了维护世族阶层的利益,开始出现了辨别士姓和庶姓的书籍,《晋书》卷五一《挚虞传》曰:虞以汉季丧乱,谱传多至散佚,甚至子孙不能言其祖先,乃撰《族姓昭穆》卷,上疏进之,以为足以备物致用,广多闻之益。以定品违法,为司徒所劾,诏特原之。”
挚虞因为魏晋时代战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迁徙不定,多数子孙不能明了自己的氏姓传承,所以撰写《族姓昭穆》,方便晋朝的九品中正选人制。《南史》卷七二《贾希镜传》:祖弼之,广集百氏谱记,专心习业。晋太元中,朝廷给令史书,撰定缮写,藏之秘阁,及左户曹。希镜三世传学,凡十八州士族谱,皆其所参校缮定。
贾弼之是我国谱学大家第一人,为了方便晋朝选用人才,撰成《十八州士族谱》,100帙、700多卷,建立了正式的士族家谱档案。《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宋、齐二代,士庶不分,赋役减缺,职由于此。武帝乃诏僧孺改定《百家谱》。初,晋太元中,贾弼之笃好谱状,广集群家,大搜众族,所述十八家,一百一十六部,凡诸大族,略无遗缺,藏之秘阁,副在左户。子孙世传其业,王弘、刘湛,并好其书。弘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湛为铨曹,始撰《百家》,以助铨序。其东南诸族,别为一部,不在百家之数。”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谁是寒门,谁是世族,就由这些《族姓昭穆》、《百家谱》所定。《唐书》卷一九九《柳冲传》便说:“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州郡中正,皆以著姓为之,以定门阀。于是有司选举,必稽谱牒,以考其真伪。”
而且,凭借着士族的身份,还可以享受“赋役减缺”,即减免赋税的优惠。而且,熟读百家的族谱,可以不犯他人的家讳,“不犯一人之讳”。
魏晋南北朝族谱的兴盛之风,弥漫于正史之中,清代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卷六八指出:《北史》凡一家之人,必寓于一篇,而昆弟子孙后裔,咸串连之,令国史变为家谱,此最谬妄。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O也说:一人立传,而其子孙兄弟宗族,不论有官无官,有事无事,一切阑入,竟似代人撰作家谱,自魏收始。
本该记载天下大事的史传,却成了记录个人家系的家谱,不得不说这是魏晋时期独有的特色。
区隔夷夏
臻至唐代,族谱又有了辨别夷夏、辨明新旧的功能意义,王得臣《麈史》卷下:谱牒不修也,久矣。晋之东渡,五胡乱华,中原衣冠流离,而致然也。况元魏据洛,诸虏冒中国之姓,则谱不可不知也。
胡人因为仰慕华夏文化,对汉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改姓情况,如北魏拓跋氏改姓元,丘穆陵氏改姓为穆,贺楼氏改姓为楼氏。
《封氏闻见记》卷一O载:孔至撰《百家类例》,品第海内族姓。以燕公张说,为近代新门,不入百家之数。驸马张垍,燕公之子也,盛见宠眷,见至所撰,颇生忿疾。时工部侍郎韦述,谙练士族。至闻垍言,惧将改之,以情告韦,韦曰:孔至休矣!大丈夫奋笔,将为千载楷则,奈何以人之言而自动摇?有死而已,改不可也。
张说是唐朝一代名相,被誉为“燕许大手笔”。因为张说所在的氏族为新进冒头的氏族,不入于孔至撰写的《百家类例》中,惹起了张说儿子、驸马爷的愤怒。而谙练士族的工部侍郎韦述,对孔至说到,族谱是辨别新旧氏族的关键所在,是要永垂不朽的,不能够因为畏惧就改变自己的原则。可见,这时候的族谱,已经不仅仅是士庶之争,更有着新旧之争。